龍門石窟保護研究成果發布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學術交流大會開幕
管理員 http://www.yeahw.com 發布日期:2020-10-21 瀏覽次數:6660 【字體:大 中 小】
19日下午,龍門石窟保護研究成果發布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學術交流大會開幕,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指示,增進世界遺產管理機構和石窟研究領域的溝通交流。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李亞,國家文物局督查司副司長劉大明、政策法規司副司長鄧超,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石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孫英民,省文物局局長田凱、副局長賈連敏,云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長黃秒斌,敦煌研究院考古所所長張小剛,市領導趙會生、魏險峰等參加開幕式。
“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致賀信。賀信指出,龍門石窟是我國古代石窟寺遺產的典型代表,具有無可比擬的歷史、藝術、科學和文化價值,在增進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時代進程中理應發揮更大的作用。希望在堅持保護、研究與傳承弘揚相結合的前提下,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手段,推動各項工作邁上新臺階,為保護好龍門石窟這一世界珍寶、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社會大眾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作出新貢獻。
2000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龍門石窟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20年來,我市始終堅守申遺承諾,認真履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切實承擔起對龍門石窟的保護職責,圍繞確保世界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在遺產保護、環境治理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
“十三五”以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保護優先理念,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將龍門石窟保護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把立法、規劃作為龍門石窟保護的基礎,在國家文物局支持下,完成《龍門石窟區規劃》《龍門石窟保護管理規劃》編制,啟動《龍門園區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通過規劃引領確保龍門石窟整體科學發展。同時,我市積極創新管理體制,全面提升龍門石窟片區保護研究和發展工作。
在石窟保護方面,我市高度重視現代科技在石窟保護中的作用,相繼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開展了龍門石窟保護修復工程等合作,實施了擂鼓臺區域、萬佛洞區域、潛溪寺區域等的滲漏水治理,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共同研究解決微生物病害問題,與復旦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合作研發無機復合灌漿加固材料并成功運用于龍門石窟200多個洞窟。
在文化研究方面,我市開展了奉先寺遺址、香山寺遺址、擂鼓臺三洞窟前遺址、西山北坡僧人墓地等5處重要遺址近6000平方米的考古發掘。同時,加快建設“數字龍門”,完成近80%窟龕的數據采集,完成龍門最美觀世音虛擬復原、海外回歸高樹龕佛首原真呈現、古陽洞佛龕3D打印、龍門石窟流散文物虛擬復位等多項國內首創或領先的數字修復項目。
在文旅融合方面,我市強化傳統文化現代表達、河洛文化國際表達,培育石窟文化研學精品線路,策劃了“龍門夜九章”等夜游項目,建成全國首家“互聯網+智慧景區”,努力提升龍門石窟大眾傳播力和影響力。
此外,我市堅持石窟保護與生態建設相結合,全面優化提升龍門石窟周邊生態環境,結合“四河五渠”綜合治理,新增綠化面積1.3萬畝、游園1420畝、濕地4500畝,龍門周邊生態品質不斷提升。
會上,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發布了奉先寺遺址、擂鼓臺三洞窟前遺址、萬佛溝第1窟窟前建筑遺址、香山寺遺址、西山北坡僧人墓地的考古發掘和瘞窟考古清理的新發現等6大保護研究成果。復旦大學教授王金華、浙江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副院長李志榮、龍門園區黨工委書記李金樂還分別發布了龍門石窟保護、數字化應用和文旅融合等成果。
參加開幕式的還有全國石窟寺遺產地管理機構,有關科研院所文化遺產、文物保護、考古、歷史、宗教、藝術等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