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政策解讀
管理員 http://www.yeahw.com 發布日期:2020-06-08 瀏覽次數:20137 【字體:大 中 小】
2018年10月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中辦發〔2018〕54號)。2019年11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南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豫政辦〔2019〕54號) 。根據市委、市政府領導批示精神及工作安排,洛陽市文物局承擔《洛陽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起草工作。現將有關問題說明如下:
一、起草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物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文物工作作出批示。2018年10月1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份專門針對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并以中辦、國辦名義印發的中央政策文件,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物工作的文化自覺,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傳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歷史責任。
2019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南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并下發通知,要求各地結合實際,制定文物保護地方性法規、規章,為文物保護利用提供有力法制保障。
2020年3月27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召開加快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設工作推進會,提出洛陽加快建設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打造引領河南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的新要求,并對文物保護利用及文旅融合工作提出重要要求。
河洛地區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洛陽是十三朝古都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洛陽文物工作在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加快文化繁榮興市的進程中承擔了重要作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物工作,市委常委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多次聽取文物工作匯報,研究推進措施。為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擴大河洛文化影響力、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我市制定了《實施方案》。
二、起草過程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和《河南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下發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李亞書記、劉宛康市長、魏險峰副市長等市領導進行了閱批。
根據市委、市政府領導批示精神及工作安排,市文物局承擔了《實施方案》起草工作。我們認真組織學習領會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和《河南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成立了起草小組,深入研究,草擬《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我市《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文物工作的重點難點問題,著力解決文物保護利用不平衡,文物資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發揮不充分,文物資源保護利用體制機制不活,文博機構隊伍力量薄弱等發展瓶頸,對相關內容進行了細化。同時,守正出新,在《實施方案》中提出了許多創新亮點,以期全面推進洛陽市文物保護利用工作。2019年11月,我們將《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發送至市委組織部、宣傳部、編辦,市發改委、財政局、人社局、教育局等52家市直相關單位,以及各縣(市、區)文物部門征求意見。根據市直相關部門及各縣(市、區)文物部門反饋意見,我們對《實施方案》進行了修改。隨后,市司法局對《實施方案》進行了合法性審查。12月13日,《實施方案》經市政府第42次常務會審議通過。2020年5月18日,《實施方案》經市委常委會研究通過。
三、關于主要內容
根據中辦、國辦《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和《河南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框架,我們力求結合洛陽實際細化措施:
一是在文物保護創新發展方面。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核心區,組建早期中國和夏文化研究中心,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和河洛文化,推進其遺產系統保護。推進絲綢之路和隋唐大運河等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工程,提升其保護能力、展示水平和國際影響力。辦好世界古都論壇,建設永久會址,講好洛陽故事,傳播洛陽聲音,構建“華夏之源、河洛之根、絲路起點、運河中心”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重點打造帝都文化、黃河文化、牡丹文化、運河文化,打造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打造文旅核心展示區,打造“東方博物館之都”。加強文物價值傳播推廣,將洛陽歷史文化遺產常識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和干部培訓體系。推進文博研學營地、基地建設,建立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長效機制。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傳承,加大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力度,劃定文物保護“紫線”,加強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監測。
二是在健全文物管理機制方面。進一步健全文物安全責任體系和責任追究制度,落實各級政府文物安全主體責任、相關部門的監管責任和文物管理使用單位的直接責任,建立并公布文物保護單位、國有文物收藏單位安全責任清單。壓實行業部門監管責任,強化文物安全督察監管,嚴控法人違法、盜竊盜掘、火災事故三大風險,推進文物安全監管平臺建設,實現文物行政執法信息網上查詢。探索社會力量參與縣級以下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使用和運營管理,支持文物保護志愿者參與文物保護。深入推進文物領域“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優化項目審批流程。
三是在加強文物合理利用方面。文物保護與舊城改造、鄉村振興和文旅產業相結合,因地制宜在文物保護區域適度發展服務業和觀光農業。強化文旅融合,對文物、博物館資源進行分類整合,推出有特色的文物領域研學旅行、體驗旅游、休閑旅游項目和精品博物館旅游線路。鼓勵文物博物館單位加強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形成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打造“東方博物館之都”文創品牌,其所得收入可用于公共服務、藏品征集、對符合規定的人員予以績效獎勵等。探索文博科研單位向社會提供技術服務激勵機制,選取古代藝術博物館、洛陽博物館等有培育發展潛力的文博單位作為試點,成立公司性質的研發中心,承接文物保護修復類項目,不斷盤活博物館資源,加大博物館自身造血功能。發展智慧博物館、數字博物館,堅持展示方式與展陳內容相得益彰,融通多媒體資源,推進“互聯網+”文物,提升文物展示水平和傳播方式。
四是在深化文物交流合作方面。圍繞“一帶一路”建設,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城市在考古發掘、科學研究及文物科技保護領域的實質性合作;積極參與國家“中華文明走出去工程”等國家項目,提升河洛文化影響力。發揮文物資源優勢,促進港澳臺同胞的中華文化認同。充分發揮洛陽古都資源優勢,舉辦文物藝術品展銷會。引導民間收藏文物保護利用,促進文物市場健康發展。依法規范文物藝術品鑒定,開展多層次文物鑒定服務。
五是在文物改革支撐保障方面。健全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適當提高博物館事業單位高級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開辟“綠色通道”,引進文博專業高層次人才;強化縣(市、區)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持續推進重要文物和重大考古項目的科技保護與研究。加大文物保護資金投入,加強對田野考古、文物安全保衛人員、夜間開放博物館工作人員以及文物庫房、文博單位夜間值班人員的勞動保護。